欢迎访问2026上海国际船舶与海工装备展览会!   账号:    密码:  
您是第54214位访问者!     English | 设为首页
2026年6月
10
倒计时:
Slide background
Slide background
展会信息
联系方式

》》》2026上海国际船舶与海工装备展览会:
参展及会议咨询:
联系:王先生13816113405
电话:021-6764 1180
传真:021-5186 2460
E-mail:2573929581@qq.com
QQ:2573929581
官网:www.bjtxzlh.com

 

新闻中心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

 
海洋装备:在全球市场叫响“青岛造”
 
 

今年,青岛首次提出建立“4+2+4”海洋产业体系,培育壮大海洋装备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、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,加快发展深海开发、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,巩固提升现代渔业、海洋化工、港口航运、海洋文旅等优势产业,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。从鱼盐之利、舟楫之便,到耕海牧渔、向海问药,青岛着力做大做强海洋产业,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“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”系列报道,梳理显示度较高的海洋产业,展现青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成果,描绘青岛海洋发展新图景。

在造船需求急剧扩张、船坞被誉为“印钞机”的当下,全球造船业一片火热,“马力”十足,青岛两大船企——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北海造船”)和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青岛造船”)的生产订单均排到了2028年。

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说,随着全球航运船队的老龄化趋势加速以及新能源船舶的兴起,全球新造船市场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“量价齐升”阶段,预计从2024年起,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,并持续推动船舶制造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。

海洋装备产业是青岛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。近年来,青岛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不断明确产业发展方向,加快业务拓展、布局,推动智能船舶、绿色动力船舶等新技术应用,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,船舶和海工装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。

向绿

造船业号称“周期之王”,受到宏观经济、政策、地缘政治、供需等多重因素影响。上一轮“造船热”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而陷入低谷。而本轮造船热潮,无疑与日益严格的环保公约推动老龄船舶更新换代、红海危机造成国际航运贸易需求增长等息息相关。

2023年7月审议通过的国际海事组织(IMO)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,到2030年,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比2008年至少降低20%,并力争降低30%;到2040年,比2008年至少降低70%,并力争降低80%;在接近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。国际海运正面临着更为严苛的“脱碳”考验。

反映到造船市场上,船东越来越重视绿色动力船舶。这些船舶通常使用LNG(液化天然气)、甲醇、氨等不同的替代燃料技术,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。专注航运与海工领域的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全球新增的替代燃料船舶订单数量约占总订单量的三分之一。根据已确认的订单和未来几年的预计投资,预测到2030年,全球船队中将有超过五分之一能够使用替代燃料。

全球船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青岛船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。近年来,作为青岛海洋船舶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,北海造船一方面从散货船和矿砂船建造优势,进一步拓展到集装箱船、油船等高附加值船型;另一方面,从常规燃料船发展到LNG燃料、甲醇燃料以及新兴的氨燃料船,如今低碳零碳船型订单占比达到80%以上。今年9月,北海造船为比利时CMB公司建造的21万吨氨燃料动力预留散货船结束试航,计划2026年上半年完成首制氨燃料动力船型的交付使用。

在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领域,青岛造船不断彰显影响力。2022年,青岛造船建成交付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“智飞号”,标志着其在船舶智能航行研发与应用领域掌握了关键技术,对推动我国智能船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今年2月,青岛造船承建全球首艘氨动力集装箱船,该船计划于2026年投入运营,是青岛造船不断推动船舶低碳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的又一代表。



2026上海国际船舶与海工装备展览会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.